新 足 健 法新  足  健  法 起源   吳若石神父(Fr. Josef Eugster)1940年12月20日生於瑞士,因台灣溼熱的氣候,使吳神父原本就不舒服的膝蓋關節炎嚴重發作,適逢一位薛弘道修士也在台東,他懂得瑞士瑪莎薇護士所教的足部反應區療法,修士很認真又用力地在他腳上按摩,痛得吳神父哇哇大叫,覺得關節炎發作時都沒有現在痛苦,幾乎無法忍受;薛修士說盡了好話,鼓勵他盡量忍耐,要有信心。第三天後果然大有起色,薛修士離開時,吳神父已能走路,他並要求神父多運動、多喝開水。  薛修士臨行前,留下一本德文版瑪莎薇護士所著的《足部反射區健康法》,吳神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研究,吳神父已頗有心得,為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反射療法,吳神父利用1980年5月20日回瑞士休假期間,到瑪莎薇護士所開辦的足部反應區按摩法學校,跟她的先生Mr. Paul Thailer學習,並帶回了一本她所著的書,就是由台灣光啟社委請李百齡女士譯成中文版的《病理按摩法》一書,這本書也成為日後台灣有關腳底按摩各種書籍版本的根據。  1983年間,吳神父由於法令的限制,足健法在台灣的推行窒礙難行,陳氏兄弟將「若石服務處」改名為「國際若石健康法研究中心」,把足健法推廣到世界各國。在台灣學習足健法的人越來越多,1987年10月7日,由十幾位足健療法的從業人員,邀請吳神父到桃園縣中壢市,召開「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區健康研究聯誼會」第一次籌備會,成立了「吳若石神父足部反射區研究聯誼會」籌備處,1988年7月5日聯誼會正式成立;於1991年7月7日,在關心人士的奔走下,突破重重限制,正式向內政部登記名為「中華民國足部運動健身協會」,到了1996年,再度更名為「中華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協會」,本會列為醫療社團,不再屬於運動團體,並聘請吳若石神父為本協會永久名譽理事長,且不斷和世界各國交流。自1994年,應「中國足部反射區研究會」邀請,吳神父和鄭英吉先生在他們的大會和高級班擔任講師,幾年來認識了不少世界各國的代表和專家,於1999年9月,吳神父和鄭英吉理事長受邀在第七屆世界大會上發表論文,同時帶領六位會員加入世界反射學者評議會(ICR),成為世界組織的一員,在會議期間每天為各國代表示範台式的足部健康法,深獲好評,且為所有親身體驗者所喜愛。吳神父因無私的奉獻精神獲頒最高榮譽獎──博愛獎。  「吳神父新足部健康法」,是藉著足部病理反應區所反映的病理反應現象,加以刺激,透過經絡、神經、體液的傳達,使內臟產生普遍性或全身性的自動調節作用,以期達到陰陽平衡、氣血順暢、生理機能恢復常態的健康狀況,方法簡單易學,效果迅速,人人都可以學習。  「吳神父新足健法」,原稱為「吳神父病理按摩」,俗稱「腳底按摩」,其實稱為「病理按摩」最恰當不過。早在幾千年前,中華民族的先賢們就認為,人體是藉由十二經絡、奇經八脈,聯繫著五臟六腑、五官七竅、四肢百骸,組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;其間各經脈中的「氣血」川流不息,互相貫通,使身體成為一個含有自動調節功能的有機體。因此,人體各組織不論哪一部分發生病變或功能失調,都會影響臟腑之間的生克、制約關係,進而發生病理變化,影響到五臟六腑氣血的有餘或不足,透過經絡反應到體表,產生酸、麻、腫、痛等病理現象。  吳神父足部反應區健康法的按摩手法,原則上「腳不過膝」,小腿骨包括「脛骨」、「腓骨」;腳部包括「趾骨」14塊、「蹠骨」(又稱「中足骨」)5塊、「楔狀骨」3塊、「舟狀骨」1塊、「立方骨」1塊、「跟骨」1塊、「距骨」1塊,共計26塊腳筋(肌腱)是縱向排列的,向腳跟骨集中,許多人不了解腳部解剖生理學,以為它們的反應區很深,為了加強腎臟的排毒功能,往往施力過重又按摩過久,引起肌腱發炎而影響走路,甚至跛腳。這些都是誤解或用力不當所造成的傷害,應該避免。  當人生病時,腳部立即出現各種病理反應現象,在皮下會出現各種形狀的病理反應物(又稱為陽性反應物),相同力道的按壓,大多會有酸、麻、脹、痛等非常敏銳的反應。經常適度的按摩,不但敏銳的病理反應會減輕,病理反應物也會逐漸消失,直到與病理反應區相對應的器官康復,身體自然獲得健康。 二、「生物全息學說」與病理反應區的關係   1989年9月,鄭英吉先生到山東大學,經副校長的介紹,有較長的時間和提倡生物全息學說的張穎清教授交換意見。回台灣之後,就全息療法加以研究,特別是第二掌骨側的按摩。這一帶的穴位群,找不到陽性病理反應物,只有敏感點,被按者若有酸、脹、痛或皺眉的反應,就表示力度已足夠。它們分佈在第二掌骨側,肉與骨之間的凹糟,穴位依生長縱軸成規律的排序。張穎清教授在1973年發表「全息學說」,他發現當人體生病時,在第二掌骨系統、橈尺骨系統、肱骨系統、股骨系統、脛腓骨系統等,會出現相關的病理現象──「痛閾」和「電阻」降低。而在這些全息元的病理反應點上的位置,可以推斷身體生病的部位。利用這些全息元的病理反應,來做診斷的方法,就叫做「生物全息診法」。  在一個生物體上,只要是功能或結構組織和它周圍的部分,有明顯界限的相對獨立部分,就叫做「全息元」。而各部位的每個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與各對應部位,在整體上或其他全息元上的分佈規律相同,成為整體的縮影。  古醫書記載,人體在頭皮、眼睛、耳朵、鼻、舌、雙手、第二掌骨側、脊椎兩旁(膀胱經)、腹背部的俞募穴、腳部等地方,都能顯現病理反應。目前世界各國大多以手、腳為按摩的對象,特別是腳部的按摩最為普遍。雙腳合攏和身體本體的比例很像,應屬較高級的全息元,它與身體各部位對應,在生理、病理、生化、遺傳等生物學特性,有較大程度的相似。人體的手和腳就有幾塊具有明顯界限而相對獨立部分的骨頭,每塊都稱得上完整的全息元,就以腳掌的五塊蹠骨來說,每一根蹠骨都含整體的全部信息,且與本體的生長縱軸成正比對應。因此,正常的肩胛旁的膏肓穴痛點,常隨個體的差異或病情的不同,而病理反應的敏感點也就不一定只出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。這就是說:病理反應的敏感點會因人而異。  總之,應用生物學全息學說,找尋與本體所含生物學特性相似、層級較高程度的全息元理想反應區,如:耳、手、腳等含整體縮影的小宇宙,通過對這些位點的刺激,來達到調節和影響其他全息元或與本體全息對應部分的生理功能,以此做為「足健法」的說理工具;同時,讓人們了解身體的病變在腳的等高位置上,會顯現病理反應現象,在有反應的部位加以按摩,能激發本體的自癒能力。 三、經絡學說與病理反應區的關係   「經絡」是人體經脈和絡脈的總稱,凡直行的稱為「經脈」,由經脈分出來,網絡身體各部分的支脈叫做「絡脈」。經絡系統可能包括現代醫學的神經、血管、內分泌等系統的組織和部分功能。  經絡遍布全身,內屬臟腑,外絡肢節,行氣血,溝通內外。十二經脈在四肢肘、膝以下,各有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五個特定的常用穴位,稱為「五俞(輸)穴」。五臟分屬於五條陰經,每條經絡上各有五個俞穴,共計二十五穴,左右合計五十穴,叫做「臟俞五十穴」。因此,依經絡學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與「手足同名經,氣相通」的說法,在足部按摩,可達到通經絡、行氣血、調節臟腑的功能。  當病邪侵犯人體時,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,使臟腑的氣機升降失常,氣血功能紊亂,產生各種病理現象。井、滎、輸、原等穴位都分布在腳踝以下,這些部位的組織布滿末梢神經、毛細血管和淋巴管,無數的微血管,動、靜脈在腳趾相接,特別是趾尖處,小動脈和小靜脈直接相連。腳部按摩施以適當的壓力,增強了滲透性強、管壁極薄的毛細血管的通透性,把營養物質、氧氣、淋巴液等送入組織,並且回收各器官組織的代謝廢物和毒素。送回肝、肺代謝,經由腎臟排毒。立即促進循環系統、呼吸系統、神經體液系統的功能和新陳代謝的效果,使人體溫暖,抵抗力增加。  總之,腳部的按摩刺激透過經絡打通經脈、氣血的瘀阻,能產生普遍性或全身性的調節作用,改善並調整臟腑功能。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經脈中的氣血都要匯集到頭部,《素問‧五臟生成論》說:其精氣最後又匯集到腦內,把全身的經絡和穴位連成一個整體。這也是新的足健手法為什麼從頭部開始的重要理論根據之一。 四、「陰陽五行學說」在足健法上的應用  中醫把人體看成是一個精密的自動調節和控制系統,並以「陰陽五行學說」作為解說工具,將複雜的機體,以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大系統為中心。五個系統都有自我、生我、我生、克我、我克等幾個方面的關係。這種整體觀,體現了「陰平陽秘」和「亢則害,承乃制,制則生化」等理論。使人體內部與外在環境保持動態平衡的穩定關係,每一個系統都是控制系統,也是被控制系統。 「陰陽學說」的有關知識   在生理方面:體表為陽,內臟為陰;內臟又以陰代表實體的五臟,以陽代表消化傳導功能的六腑。在體表,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;說明了人體中,陽中有陰,陰中有陽。   在病理方面強調:人必須保持陰陽平衡,才不致生病,如陽偏盛,陰必衰而受病;陰偏盛,陽必衰而受病。又從臨床體驗中得知,陽病陰治,陰病陽治,左病右治,右病左治,可收很大療效的治療法則。同時,也用陰陽來標定疾病的部位,認為陰陽是內外表裡的聯繫關係,一陰一陽互為對偶,在現代社會中,好比夫妻關係。有行於體表的陽經,必有一行於裡的陰經,互為表裡,在生理功能上緊密聯繫,在病理上也能相互影響。  足健法運用陰陽學說的說法,操作時,運用上病下治,左病右治,陽病陰治,陰病陽治的治療法則。強調人體必須順應大自然的四時變換、寒暑更替,保持內外環境的陰陽平衡,人體才能維持健康。「五行學說」的有關知識  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臟腑、器官分別配屬五行,又將自然界的五方、五時、五氣、五味、五色等,與人體的五臟、六腑、五體、五官等聯繫起來,運用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論,來說明五臟互相滋生、互相制約的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,和五臟病變時的互相影響傳變方式。五臟各自又聯繫著自己所屬的五體、五官、五志(情志),把機體各部分連結在一起,形成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體系。這種幾千年前的觀念,出於整體概念,說明系統本身只是更大系統的從屬關係。各個獨立的小系統,屬於一個整體,彼此互相控制,互相協調,而達成動態平衡。   中醫認為,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,以五臟為中心,配以六腑,透過經絡系統連結四肢百骸、五官七竅,把人體組成一個有機整體。五臟代表著人體的「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」五大系統,所有器官組織都隸屬在各個系統之中,通過經絡來輸佈精、氣、血、津液以發揮整體機能活動。腳底按摩利用這樣的思考模式,面對疾病時,從了解五行生克乘侮的規律,作為預防、診斷、治療的臨床根據。不過還需要特別說明:工作者的服務對象是「人」,而不是「病症」。在生病的情況下,由於病邪的凶惡程度不同,加上病人體質強弱的差異,所以,生病時不一定會完全依照五行生克乘侮的影響傳變規律依序相傳。操作時,必須掌握當時的實際情況,參考內外環境,期使機體恢復動態平衡和自動調節機制,及人體對外在環境因素的防禦能力,才能有效的扶正袪邪,驅使各種生理機能向正常和相對平衡的方向轉化。五行的歸類 拿五臟來配屬五行:肝主升發,喜條達而歸屬於木;心主血,溫熱色紅而屬於火;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;肺主肅降而歸屬於金;腎主水而歸屬於水。 以五色來配屬五行:木色青所以應肝;火色紅,溫熱所以應心;脾色黃所以應土;肺色白所以應金(金屬);水色黑所以應腎。茲列簡表如下: 五行屬性簡表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方位 東 南 中 西 北 季節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氣 風 暑 濕 燥 寒 生化過程 生 長 化 收 藏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鹹 氣機特性 展放 上升 平穩 收歛 下降 五臟 肝 心 脾 肺 腎 合腑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五液 淚 汗 涎 涕 唾 身體 筋 脈 肉 皮毛 骨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五行病機的傳變:   五臟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資生,互相聯繫,在病理上也可互相影響。如肝臟有病可傳至他臟,他臟有病也可傳至肝臟,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就叫做傳變。   相生關係的傳變,也就是母子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,包括母病傳子和子病累及母兩種,都是某一行的太過或不及使五行不能保持正常的和諧所引起的病變。 (1) 母病傳子:例如水與木是母子關係,肝屬木,腎屬水,若因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,因而肝腎陰虛,肝陽上亢。那麼原本的腎臟有病,因母病而使子臟的木也發生病態,這叫做母病傳子,這是順傳。病邪較輕,在五邪中稱為虛邪。 (2) 子病累及母,又稱為「子盜母氣」,是指子臟的病累及母臟。例如肝屬木、心屬火、木生火,肝為母臟,心為子臟;若因心血不足而累及肝臟,引動肝火,這是子病累及母。這種疾病的傳變是逆時針是逆傳,五邪中稱為實邪,在病情上屬次重。 相克關係的傳變:包括相乘和相侮。都是相克異常而致病。某一行太過或不及都能影響他行的病變。以木來說,若木氣太盛,則木不但能乘土且會侮金。這時土行所受的邪是從所不勝的木而來,這種邪氣(病氣)最重,稱為賊邪。金本克木,但因木盛,不被金克反侮肺金。若木氣不足,則會金乘木,土反侮木。由於從所勝來的病邪(反克)病氣最輕,不能深入,所以叫做微邪。 五行學說認為五臟病變時互相傳變,都可以因彼此間的生克乘侮來說明,但因受邪(病因)的性質不同,個人體質的差異,醫療照顧的不一樣,及個人飲食生活習慣等不同,加上外界環境的影響,所以生病時,五臟的傳變也不一定照著五行生克乘侮的規律依次相傳。因此,我們必須把握當時的狀況,從腳部所找到的病理反應現象,利用望、聞、問、觸的工夫,查明病因、病位、病史,把握病症,才能有效的防病治病。如肝有病,可向其所生之臟傳變,這種病容易治,若是肝氣太盛,木必乘土病情較重,這個時候應先健脾和(音「合」)胃,以防其傳變,則木不能乘土,土行正常就不會再向下傳,此外,肝氣盛是屬木實,實證我們要瀉其子行,也就是瀉心火,在心臟反應區使用強刺激的重手法,肝、膽反應區用輕手法,或臟實瀉腑的陰病陽治手法,以疏瀉肝氣。又如肺氣虛則可用補脾土(用輕手法)以生肺金的方法,這是中醫虛則補其母,實則瀉其子的治病法則。 五、足部按摩的功能 1.調整生物信息,改變相關系統的內能:  生物信息的改變可以影響到整個系統,甚至是全身的機能平衡。通過各種刺激和各種能量的傳遞形式,作用在腳的特定部位,將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,通過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的臟器,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,而達到對失常臟器的調整,這是足部按摩治療法的重要依據之一。2.調節氣血、促進循環,增強免疫力、預防疾病:  足部療法可促進身體血液、神經管道順暢,增進氣血的循環,以維持或恢復體內的各個生理系統之間的聯繫,活血化瘀、促進損傷的修補。3.止痛、安神:  足部按摩通經絡、調氣血,透過經絡、神經、體液系統的調節,調動體內的抗痛功能,提高痛閾,達到止痛的作用。4.改變體質:  腳底按摩實施整體治療,能增進消化吸收,加強新陳代謝排除體內的廢物毒素,活化細胞提升免疫力,全面性的保健,消除病痛,使生活起居趨於正常,而達到扶正袪邪,增強體質,改變體質的目的。5.養顏美容:  足部按摩使血液循環加快,血流量、肺的通氣量和耗氧量增加、促進器官組織的代謝過程和活動能力,排除體內的廢物毒素、活化細胞,增強抵抗力,幫助消化,增強吸收能力;加速受損細胞的修復功能。6.能診斷也能治療:  從腳部的病理反應現象當中,得知那裡有陽性反應物、腳形、溫度、皮膚的變化等身體相關部位的信息。同時,在身體相關部位加以刺激,透過經絡、神經體液等有關系統的傳導,恢復原有生物信息的電能,調整臟腑機能活動,使病理現象逐漸消失,器官組織的生理功能恢復正常,了解病變部位,也達到治療的目的。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d0000144 的頭像
    zd0000144

    系統家具

    zd000014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